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在哪里(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在哪里)

史载松江“自东都以后,陆氏居之,康绩以行谊闻,逊抗以功名显,机云以词学名。”历代以来,松江人文荟萃。“河北烽烟地,江南花柳春。”明代陈子龙的这句诗叹,是对松江古来鲜兵火、少战乱的真实写照。元末,峰泖毓秀的松江偏安一隅,加之华亭升府和礼贤下士等缘故,文化名人纷至

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在哪里(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在哪里)

史载松江“自东都以后,陆氏居之,康绩以行谊闻,逊抗以功名显,机云以词学名。”历代以来,松江人文荟萃。“河北烽烟地,江南花柳春。”明代陈子龙的这句诗叹,是对松江古来鲜兵火、少战乱的真实写照。元末,峰泖毓秀的松江偏安一隅,加之华亭升府和礼贤下士等缘故,文化名人纷至沓来,黄公望便在寓居文人之列,并与松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
寓居云间近十载

黄公望的仕途生涯颇为坎坷,他曾遭牵连入狱,出狱后对仕途仍抱有一丝希望,便投奔好友杨载。杨载随即写了一封介绍信,让黄公望到松江知府汪从善那里谋个差事。奔赴松江后,黄公望还是没能谋得一官半职,这使他心中的期待再次落空。万般无奈下,他只能在松江柳家巷以陆姓祖业为暂居客舍。后来的数年中,他广结好友,并与他们一道谈诗论画、往来甚多。

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在哪里(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在哪里)

因为多年积累的人脉,黄公望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豪门文士家中,这也为他接触各类书画名迹、临摹名画、提高画艺提供了便利。在刻苦的练习下,他所作的山水画逐渐有出神入化的迹象并声名大噪。放弃功名后的黄公望逐渐澄心定意,将自己融入到山水中,有时一整日都呆呆地坐在石头上。许多学者认为,黄公望终日坐在荒山乱石丛木中,是在体察自然造化,这才有了其丰富变幻的笔墨。

晚年的黄公望过着云游的生活。根据王逢的诗句“十年淞上筑仙关……几时来隐陆机山”来看,黄公望先后在松江居住了约十年,与避居松江的杨维桢曹知白王蒙倪瓒等人往来密切、诗画唱和。

多幅画作画“九峰”

黄公望与松江书画有着不解之缘。他得赵孟頫真传,而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是松江人,赵孟頫作画时喜欢将书法融入绘画,黄公望作为他的学生将这点发扬光大。唐建华亭县前夕,为纪念陆机胞弟陆云,九峰中的横山改称横云山。黄公望原本姓陆,于是在寓居松江期间,曾选择横云山建筑屋舍,并命名为“黄公庐”。他云游时会随身携带纸笔,见到令人激动的景色便即刻摹绘下来,在“九峰三泖”的自然胜景之中,他苦苦思索和寻觅山水艺术之道并得以顿悟。

《九珠峰翠图》作为黄公望于松江期间的作品之一,既反映出高隐山水在松江画坛的盛行,又因其承载着黄氏与松江文人圈的情谊而愈显弥足珍贵。此画约作于黄公望70岁时,在他辞世后十余年,杨维桢和王逢为此画作了题跋。“九珠峰翠”画题,源出杨维桢的题诗“九珠峰翠接云间”,诗中所谓“九珠峰”,便是松江的“九峰三泖”胜景。画作虚实有度,层林叠嶂,凝晖郁积,以点线交织出黄公望历经波澜后终归平静的内心世界。

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在哪里(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在哪里)

《九珠峰翠图》

关于黄公望的松江情缘,从他的另一幅佳作《九峰雪霁图》中也能窥见。黄公望自71岁起开始师法古人,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因仕途不顺造就了黄公望远离世俗的思想,绘画也逐渐呈现出天真平淡的意趣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他于1349年完成了《九峰雪霁图》的主体部分,画作章法严谨、险中见稳,表现出九峰的高耸和山谷的幽邃。

此外,根据画史记载,黄公望的画作中反映“九峰”主题的作品还有许多,如《九峰三泖图》和《松江送别图》等。

富春山居图》或收卷于松江

《富春山居图》是黄公望的代表作,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,后来被烧成两段,前半卷被另行装裱,定名为《剩山图》,后半卷称《无用师卷》,以无用禅师的名字而命名。

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在哪里(富春山居图后半卷在哪里)

《富春山居图》(无用师卷)

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《无用师卷》卷尾有一段题跋,大意是1347年黄公望于闲暇之日于富春山南楼开始动笔作《富春山居图》,用来赠予无用师,因黄公望隐居山中,且经常云游在外,故此卷并未很快完成,断断续续画了三四年。

1350年,黄公望特意把此卷放在行李中,早晚得空便画几笔,此后便与无用师同客松江夏家,由此可知《富春山居图》此时尚未告竣。无用师担心此画被别人夺取,便要求黄公望在上面作了题跋以明归属。故有学者认为,此图开卷绘于浙江富春山居,收卷书于古称云间的松江。

文字:周加姚 通讯员 尹军

编辑:周正豪 张友明 杨露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hjkw.cn/5484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