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的简介,介绍孔子

老铁们,大家好,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孔子的简介和介绍孔子的相关问题不太懂,没关系,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孔子的简介以及介绍孔子的问题,文章篇幅可能偏长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介绍孔子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

老铁们,大家好,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孔子的简介和介绍孔子的相关问题不太懂,没关系,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孔子的简介以及介绍孔子的问题,文章篇幅可能偏长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
介绍孔子

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~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省夏邑县),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、“大成至圣先师”。

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,倡导仁义礼智信。有弟子三千,其中贤人七十二。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晚年修订六经(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)。去世后,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,整理编成《论语》。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。

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,在世时就被尊奉为“天纵之圣”“天之木铎”,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、至圣、至圣先师、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、万世师表。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,其人被列为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”之首。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,祭祀孔子的“祭孔大典”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。

简要介绍孔子的生平,15字左右

孔子(前551–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市东南)人。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学派创始人。相传有弟子三千,贤弟子七十二人,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。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,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、《乐》,序周《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介绍孔子80字

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人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。

他兴办私学,相传他一生教了三千弟子,其中有七十二个弟子较为贤明。

他主张“仁”“爱”,记载他与他弟子言行的书《论语》是儒家学说的经典,是古代科举必考的内容。

他编撰修订了《春秋》、《诗经》等典籍,他的思想与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。所以他被后世尊称为“圣人”

孔子,郑成功,***简介

孔子:思想家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诸葛亮:三国时期军事家、政治家郑成功:成功收复台湾***:辛亥革命发起人

孔子40岁的主要事迹

孔子在40来岁的时候,彻底结束了在齐国的流亡打工生活,回到了鲁国。要知道,这时候的鲁国,已经彻底成了三桓的天下。

孔子选择了自力更生,自己养活自己,同时呢,还要对三桓认赌服输。

孔子需要向三桓表明,自己会吸取教训的,下不为例,从而换来他们对自己的容忍,至少是不予追究。

01

为什么歌颂伯夷叔齐

在历史人物中,孔子特别推崇一对兄弟,伯夷和叔齐。

这两个人都是商朝的宗室贵族,他们反对商纣王的残暴,但又不赞成周武王灭商,觉得这是以下犯上的造反。

所以商朝灭亡、周朝建立后,这兄弟俩就采取了“非暴力不合作”的态度,包括不吃周朝的粮食等等。最后的结局伯夷跟叔齐都饿死了。

在《论语》里面,孔子多次赞扬这两人。

比如他曾经评论说: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意思是说,伯夷叔齐这俩人不记仇,所以也不得罪人。

事实上,他并不是真的在评论伯夷叔齐这两人,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。

在孔子看来,鲁昭公就像是商纣王,位居政治正统,但缺乏能力和道德。

而跟鲁昭公对立的三桓呢,则好比周武王,是以下犯上的叛逆之臣,但偏偏又成功掌握了权势,谁拿他们都没办法。

至于孔子自己,自然就是代入伯夷叔齐的处境。

这样一来,孔子就向三桓释放出了和解、求饶的信号。

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,也没有损伤他作为学者的面子。

有一次,弟子问孔子,伯夷叔齐的下场那么悲惨,活活把自己给饿死了,他们会因此怨恨周武王吗?

孔子回答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意思是,他们这么做只是追求自己的道德标准,所谓“仁”而已,可不敢怨恨别人!

客观上来说,孔子又不是伯夷叔齐本人,他怎么能断言人家没有怨恨呢?这其实还是在借两位古人来表达自己的心态。

潜台词就是,自己曾经追随过鲁昭公,但那只是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,并不会因为失败的结局就来怨恨胜利者。

孔子回国后,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地歌颂这些人,是因为他实在得罪不起三桓,只好用这套历史解释来安慰自己,同时也让三桓放心。

虽然孔子做出了认赌服输的姿态,字里行间也都希望能得到三桓的谅解、让自己可以继续在鲁国生存下去。

02

怎么对待死去的鲁昭公夫妇

在孔子晚年的时候,他还处理过鲁昭公夫妇的一些后事。

这些记载也能证明,在孔子心里,他一直很在意他跟昭公的君臣关系。

鲁昭公本来被埋在了国君陵区的外面,这是季平子故意安排的,就是为了羞辱昭公。十多年后,孔子在鲁国掌权当了官,就派人改建国君陵区,把昭公的坟墓圈到了陵区范围内。

虽然这时候季平子已经死了,孔子这么做没太大风险,但从这也能看出来,孔子想尽力为昭公做点事。

孔子早年曾经追随过鲁昭公逃亡,这在重视君臣道义的孔子心目中,就算结下了正式的君臣关系。那他自然就会觉得,自己有义务去参加昭公夫人的葬礼。

从孔子这些表现,我们能看出来,哪怕三桓寡头们再怎么讨厌鲁昭公,孔子也要委曲求全地坚持自己的原则。

他是有节操的人,为了坚持节操,他牺牲了很多东西,也背负了很多东西。

历史,就是这么无奈而又沉重。

面对现实,孔子退了一步,承认了自己的失败,也知道活下去需要付出什么。

但同时,他也有自己的坚持,孔子曾经追随过鲁昭公,在他后面的一生里,从未放弃和背叛过这一段君臣关系。

介绍孔子不少于六句简单

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,卒于公元前479年,享年73岁,孔子名丘智中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提出了仁的思想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

孔子教导人们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主张国家实行“富之教之”的德政,使社会和文化得到发展。

好了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hjkw.cn/66112.html